周口皮件廠:承載城市建設發(fā)展的寶貴記憶
周口日報全媒體記者 何晴 實習生 梁夢瑤 姚燕樂
初春的午后,微風徐徐,路旁的花草樹木紛紛吐新納綠,位于川匯區(qū)新街西側(cè)的周口皮件廠內(nèi)的綠植卻仿佛還未從冬眠中蘇醒一般,新芽未吐、枝葉未添,和“沉睡”多年的廠房一樣,等待著即將到來的屬于自己的“春天”。
周口皮件廠大門
建于20世紀70年代的周口皮件廠曾在周口名噪一時,輝煌時期,皮件廠工人300余人。大煙囪、舊廠房、大車間、縫紉機、二八杠、鋁飯盒……這些獨屬于特定時期的專有名詞,包攬了一代人的半生回憶,也承載了城市建設發(fā)展的寶貴記憶。
3月10日,記者在周口皮件廠見到了原生產(chǎn)廠長張巧玲和手套車間主任王愛真。她們回憶過去的神情和陣陣爽朗的笑聲帶著記者重回到那個機器轟鳴、工人如潮的周口皮件廠。當時,周口皮件廠主要生產(chǎn)出口勞保手套,產(chǎn)品曾遠銷歐洲7個國家。王愛真從舊廠房翻出了一些舊手套,在歲月的侵蝕下,這些手套保存完好,并未褪色?!斑@有電焊手套、109型號手套、88型號手套、106型號手套、生活手套和羊皮手套,還有的找不到了,那時候生產(chǎn)的種類加起來有十幾種呢?!蓖鯋壅嬲f,工廠那時候還為皮毛廠加工裘皮衣、皮箱等,產(chǎn)品曾也遠銷至俄羅斯。
“廠子當時效益好,好多人想進廠?!苯衲?5歲的張巧玲告訴記者,“俺廠規(guī)模不小,你想想,光生產(chǎn)手套的就有4個車間,每一個工藝都有一個專屬車間,印象中有十來個。”談起以前上班時的情景,張巧玲感慨道:“那時候人都努力得很啊!后來上班是計件攢工資,多勞多得,加工一雙手套1毛錢,厚點的都是1毛多,干得多的一個月能掙個百十塊,清早5點多來,晚上天黑了才回家,中午都是拿著鋁飯盒帶飯在廠里吃,條件好的弄個菜,一般都是拿個饃喝點開水就又繼續(xù)干了?!?/p>
15歲便進廠工作的王愛真今年73歲,和張巧玲是相伴幾十年的好工友、好姐妹?!皠傔M廠的時候當學徒工,一個月18塊錢,干滿3年才漲到21塊錢。那時候,看著老工人有的都能拿40多塊錢,我們都羨慕得不得了啊?!蓖鯋壅嬲f,“1998年,廠子效益不好,好多人都下崗再就業(yè)了,我在廠里干了33年啊,(下崗)不適應,感覺心里空空的。好在工友們常和我聯(lián)系,聚一塊兒也總聊起以前在廠里有說有笑干活的日子。”
歲月如歌。如今,周口皮件廠被列為周口南寨歷史文化街區(qū)一般不可移動文物。時隔20多年,昔日的工友們再聚首,選出了包括張巧玲、王愛真在內(nèi)的5位代表,對周口皮件廠做最后整理收尾工作?!凹热还び研湃挝覀?,把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我們,我們一定做好最后的工作,再苦再累也不說,誰讓咱們工人有力量呢!”王愛真爽朗地笑著。
“目前,周口皮件廠的保護修繕方案已敲定,下一步將對其開展改造保護工作,于近期開工建設。”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城市建筑設計科負責人說,皮件廠是見證周口城市建設發(fā)展過程的一部分,要切實做好保護、利用與管理,使其永遠留存下來,助力周口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工作的開展。2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