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黃泛區(qū)的形成、范圍及變遷
周保堂
“千里芳原成澤國,萬家墨面沒蒿萊”是楊析綜《憶江南·黃泛區(qū)》 里的詩句,真實再現(xiàn)了“黃泛”大災難后豫東的慘狀。1989年,時任河南省委書記的楊析綜在黃泛區(qū)調研后,飽含深情地填寫了這首詞。2019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鄭州主持召開的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上,談到黃泛區(qū)時說“當時災區(qū)的悲慘狀況可以用‘百里不見炊煙起,唯有黃沙撲空城’來形容”。幾十年過去后每談及此事,父輩們口中最多的詞是:“發(fā)黃水那年”“一片汪洋”“房倒屋塌”“逃荒要飯”……這些已深深地印在他們腦海中,沒有哪件事讓他們有如此深刻痛苦的記憶。讓我們翻開塵封的歷史,了解黃泛區(qū)的形成、范圍及變遷。
黃泛區(qū)的形成和中華民族的苦難歷史緊密相連。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占了我國東北三省,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zhàn)爭,1937年7月7日夜,日軍詭稱演習時一士兵離隊失蹤,悍然向宛平縣城發(fā)起猛烈攻擊,“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fā)。緊接著8月13日,日本攻擊上海,11月上海失守,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屠殺30多萬中國軍民,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1938年4月,李宗仁指揮臺兒莊戰(zhàn)役取得大捷,蔣介石即刻從“抗戰(zhàn)三日即亡國”論一下變成了速勝論。他匆忙調集20萬國民黨軍隊到徐州戰(zhàn)場,計劃借臺兒莊勝利的余威和日軍在徐州決戰(zhàn)。5月初,日軍迅速集結十多個師團30多萬人向徐州地區(qū)突擊,徐州戰(zhàn)役失敗,日軍沿隴海路向西進發(fā),6月6日占領開封,鄭州危急,武漢震動。國民黨軍隊難以抵抗日軍機械化部隊西進,蔣介石下令扒開鄭州北側黃河大堤,任務由駐守黃河的國民黨軍隊商震部隊執(zhí)行,地點先選在了中牟縣境內大堤較薄的趙口,因趙口流沙太多,沒能扒開,又選擇趙口以西的花園口附近,由駐守黃河附近的國民黨軍隊新八師蔣在珍部執(zhí)行,經過兩天兩夜不停挖掘,幾乎在距鄭州30公里的中牟縣失守的同時,花園口決口,黃水奔騰而出,如脫韁之馬,越過隴海鐵路,傾平賈魯河,經中牟、朱仙鎮(zhèn)、尉氏,直撲開封西、北門,越鄢陵過扶溝,經西華、淮陽奪潁河到正陽關鎮(zhèn)入淮河。
黃水溢出,泛濫成災,給富庶的豫東平原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初期(1938年~1939年),大部分河水沿賈魯河下泄,經尉氏、扶溝、西華東部和淮陽西部,再順潁河兩側漫流入淮河,稱西泛區(qū)。中期(1940年~1941年),經過兩年泛流,西泛區(qū)地面淤高,河水改由淮陽向北,經太康至鹿邑,南泛安徽淝河沿岸,漫流入淮,稱為東泛區(qū)。后期(1942年~1946年)河水東移后,日軍強迫地方群眾從開封朱仙鎮(zhèn)至太康修筑防水大堤,迫使水患又回到西泛區(qū)。由于沒有固定的河道,黃水流來流去,在河南、蘇北西部、皖北三省之間形成了一個從花園口到淮河的長約400公里、寬10公里到50公里不等的沼澤區(qū),導致河南省的廣武(今滎陽廣武鎮(zhèn))、鄭縣(今鄭州市)、中牟、開封(今祥符區(qū))、陳留(今開封陳留鎮(zhèn))、杞縣、通許、尉氏、洧川(今開封洧川鎮(zhèn))、睢縣、拓城、太康、扶溝、西華、鄢陵、鹿邑、淮陽、商水、沈丘、項城,安徽省的亳縣(今亳州市)、界首、臨泉、太和、渦陽、阜陽、宿縣、蒙城、潁上、霍邱、壽縣、鳳臺縣、淮南、懷遠、鳳陽、五合、泗縣、天長、盱眙(當時屬安徽)、定遠,江蘇的泗陽、淮安、寶應、高郵44個縣市受淹,淹死人口89萬,受災人口1250萬,54000平方公里內盡受滅頂之災,形成黃水漫流、淤塞水道、沙湮良田、生態(tài)惡化、饑荒連年的黃水泛濫區(qū)。戎馬倥傯的陳毅元帥率大軍征戰(zhàn)豫皖蘇期間五次途經黃泛區(qū),于1948年夏寫下《過黃泛區(qū)書所見》“一過黃泛區(qū),水茫茫。陷泥過膝及腰腹,人馬欲渡川無梁……三過黃泛區(qū),走踉蹌。川原水洗,城社荒落,滿目凄涼?!笔钱敃r情景的真實寫照。
國民政府的《豫省災況紀實》中如此勾勒黃泛區(qū)災難圖:黃泛區(qū)居民因事前毫不聞知,猝不及備,堤防驟潰,洪流踵至,財物田廬悉付流水。當時澎湃動地,呼號震天,其悲駭慘痛之狀,實有未忍溯想。其輾轉外徙者,又發(fā)饑餒煎迫疾病侵奪,往往橫尸道路,填委溝壑,為數(shù)不知幾幾。在黃泛的八年里,《西華縣志》記載(1993版第118頁)“未逃出的災民以樹葉、麥苗、雁糞果腹。餓殍載道 ,餓死的人沒人埋,甚至出現(xiàn)人相食。”黃泛后的豫東大地,芳原成澤國,盛產小麥、菽類的良田被黃沙、青沙、泡沙覆蓋,“到處是荒灘、沙窩、蘆葦叢生,白草遍地,杞柳遮天”(《扶溝縣志》2013版151頁)無法耕種。黃河掘堤后,國民政府雖然在鄭州、中牟、尉氏、鄢陵、西華、洧川、太康、淮陽、開封等縣進行放賑,又把這些縣的部分災民移送到陜西省黃龍山墾區(qū)、黎平墾區(qū),河南省鄧縣(今鄧州市)墾荒安置,但是由于當局對花園口掘堤引起的災害估計不足、重視不夠、應對不及時,民生付出的代價極其高昂。
黃河決口泛濫及以后衍生的災害震驚世界。1941年,夏秋兩季滴雨未下,在旱魃狂舞中,糧食顆粒無收。繼大旱之后,1942年許多縣遭到蝗災,遮天蔽日的蝗蟲落到田里,頃刻之間把莊稼啃個精光,赤地千里,餓殍遍野。災難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先前成立的聯(lián)合國善后救濟總署,把在東南亞戰(zhàn)場剩余的戰(zhàn)備物資汽車、帳篷、食品、糧食、修路機械等接收后,分撥給河南分署,由西華縣工作站發(fā)放,糧食、食品、帳篷賑濟災民,機械則開啟了黃泛區(qū)墾荒復耕的序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無家可歸的黃泛區(qū)人民帶來了希望,黨和政府十分關心重視黃泛區(qū)的復興工作。據(jù)《黃泛區(qū)農場志》記載,1950年2月,中央成立了“黃泛區(qū)復興委員會”,當時的國家財委主任陳云任主任,成員有財政部、水利部、農業(yè)部、內務部、衛(wèi)生部五部門人員。同年3月21日,在河南省開封(當時省政府所在地)設辦事機構“黃泛區(qū)復興局”,省政府主席吳芝圃兼任局長,趙一鳴、路巖嶺任副局長,在復興局及各縣政府的領導下,組成了幾十萬的治河大軍,先后疏通了潁河、賈魯河、雙洎河,排除了內積水,復興局在原豫皖蘇黃泛區(qū)農墾學校的基礎上,組建機耕大隊,幫助農民開荒種地。同年12月,復興局副局長趙一鳴、路巖嶺到北京中南海向復興委員會匯報工作,陳云和五位部長參加會議。周恩來總理聽取了匯報,對黃泛區(qū)復興工作非常滿意,說:“完成得很好,唯農民房子沒有建起來,按糧食收成,比許多縣還要好些,地可以按戶分給農民,三年不要糧。地多人少,農民分不完,黃泛區(qū)可建個大農場嘛?!痹谥醒牒褪≌年P心下,1951年1月正式建立黃泛區(qū)農場,一大批熱血青年,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匯集到風沙彌漫的黃泛區(qū),開始了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歷程。
滄桑巨變,歲月如歌。昨日的黃泛區(qū)曾是苦難的代名詞,今日的黃泛區(qū)已是“接天碧綠,如云豐茂,錦繡風光凝聚”(《永遇樂·黃泛區(qū)》潘復生)。國營黃泛區(qū)農場已是河南省大型國有農業(yè)企業(yè)、國家級農業(yè)產業(yè)化重點龍頭企業(yè),周口市在黨的領導下經過70多年的艱苦奮斗,用幾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把昔日的沼澤荒原變成了麥浪滾滾、瓜果飄香的米糧川。昔日“遍地若汪洋,水天難分界”(《黃泛行——經西華到鹿邑》張愛萍)的黃泛區(qū)已成為“中原糧倉”,新時代的周口人正在扛穩(wěn)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為我們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作出貢獻。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