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永磊
周口關帝廟素以巧奪天工的藝術雕刻著稱于世,整個建筑群規(guī)模宏大、布局嚴謹、殿堂壯觀。這樣一座4A級景區(qū)竟然一直低調地存在,遠不及淮陽太昊陵名揚四海,更沒有鹿邑太清宮的神秘色彩,就連周口本地人也對它知之甚少,景區(qū)里被稱為鎮(zhèn)廟之寶的一對鐵旗桿更是鮮為人知。
“關圣帝裝塑威嚴,雙石坊鏤刻精妙,春秋閣飛檐建瓴,鐵旗桿直插云霄”,清朝文人高麟超在《陳游紀勝》中描述關帝廟的勝景時,特別提及鐵旗桿直插云霄的壯觀景象。
周口關帝廟始建于1693年,原名山陜會館,是陜西、山西客商為便于在漕運重鎮(zhèn)周家口的貿(mào)易往來集資營建的大型商業(yè)會館。后經(jīng)屢次擴建、重修,歷時160年全部建成。鐵旗桿鑄造于1797年,立于牌坊前側,凌空直插云霄,為規(guī)模宏大的會館增添了莊嚴威武之氣。
仰望鐵旗桿,左右旗桿中心的“大義”“參天”二字熠熠生輝,如一股凜然正氣撲面而來,仿佛威武神勇的武財神關羽腳跨赤兔馬、手提青龍偃月刀從天而降,高冷孤傲地矗立于沙潁河畔,守衛(wèi)著周家口漕運重鎮(zhèn)的繁華,守護著旅居周家口客商的平安,捍衛(wèi)著人們心中對“忠義”的信仰。
“以義取利真君子,義內生財大丈夫?!碑斈陼x陜商幫走秦隴、入中原、下吳越,以繁華的周家口為中心,牽車服賈,歷經(jīng)磨難,取得了非凡的成功,除了堅韌不拔的毅力外,靠的就是關公精神的“以義取利”。他們尊奉“守信、尚義、取利”的商業(yè)準則,堅持“以義取利”的經(jīng)營理念,以關公作為精神支柱,把“忠義誠信”“一諾千金”作為立身處世、建立基業(yè)的原則底線。
關羽之義是“忠義”,超越時空、超越生死、超越敵友。關帝廟則是人民群眾紀念、崇奉、祭祀關公的主要場所。商賈們更是敬佩關公的忠誠和信義,把關公作為他們發(fā)財致富的守護神,奉為武財神進行祭祀供奉,進行商業(yè)道德規(guī)范、教化,并作為處理商業(yè)經(jīng)濟糾紛的公正決斷之神。晉陜商幫為了維護在客地的權益,弘揚晉陜商幫“以義取利”的商業(yè)精神,在全國所有重要商埠都集資興建山陜會館,作為承載、傳播關公“忠義”文化,寄托晉陜商幫關帝信仰的主要物質載體,周口關帝廟就是其一。
鐵旗桿特意選擇立于忠義牌坊前,就是要讓“忠義”精神弘揚光大。之所以分別立于牌坊的東南角和西南角,按《易經(jīng)》所述,東南為巽,巽者,風也;西南為坤,坤者,地也。春季肇始,地氣上升,東風吹進會館,旗桿上的旗幟就會隨風舞動,使整個宅院充滿生機和活力。智慧的商人認為,春風吹到的地方會給人帶來好運氣,新的一年自然也會財源茂盛、萬事亨通。
事實上,高22米、重約3萬斤的鐵旗桿,除了是忠義、財富的象征,并具有懸掛旗幟和裝飾的作用外,實際的功效是測風與避雷,其22米的高度恰好使關帝廟的主體建筑都在避雷范圍之內。鐵旗桿當然不僅僅是避雷裝置,它還是鎮(zhèn)廟之寶,它的藝術價值、鑄造工藝都遠超其避雷功能。
鐵旗桿的基座呈六邊形,由四塊青石疊加而成,六面均飾有浮雕,因年代久遠現(xiàn)已模糊不可甄別,斑斑駁駁的表面在向人們訴說著鐵旗桿的滄桑。立于基座前,寵辱皆忘,世間的一切功名利祿最終都如這青石,斑駁風化于歷史的長河,晉陜商幫當年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如這旗桿,留存在歷史的記憶之中。
石基座上面是旗桿的六角鑄鐵座,六面分別鑄有花鳥、銘文等圖案。東旗桿一面鑄有“關圣帝君老爺寶桿一對,永保十方平安,吉慶有余”,希望武圣人駐足旗桿之上,為群眾鎮(zhèn)妖驅邪、除災解難。另一面鑄有捐贈信息“此鐵旗桿乃是山西同州府大荔、朝邑、澄城三縣天平會眾商人集資捐獻”,一面則是鑄造時間及重量,“大清嘉慶二年丁巳春三月吉日鑄造旗桿一對,重三萬余斤”。其余三面及另一旗桿鑄鐵座上分別鑄有蘭花、蓮花、龍鳳、鳥獸等圖案,并鑄有“大清國河南陳州府淮寧縣周家口河北山陜廟”字樣。旗桿造型別致,字跡工整清晰,筆力遒勁,體現(xiàn)了當時工匠的高超技藝。
鐵旗桿的頂部,原立有一鳳,現(xiàn)已遺失。上部有3個鏤空的方斗,原本是用來掩飾3個分節(jié)澆鑄的痕跡。方斗分別名為:錢幣斗、如意斗、壽字斗,寓“財高八斗”“福祿永壽”之意。每個方斗下原有4個鐵風鐸,迎風而鳴,叮叮當當,清脆悅耳。方斗四角插鐵旗,旗桿端部作關公所用之青龍偃月刀狀。如此制作精細、飽含寓意的鐵旗桿,矗立于云霄之上,仿佛一面“忠義”旗幟,鐫刻出山陜商人的行商之魂,在歷史的風云變幻中,守護著會館里的信仰。
旗桿的第一個、第二個方斗下面分別鑄有遒勁飛騰的蟠龍,龍身矯健舒展,造型威武而不失靈動,上下皆繞桿兩匝,龍頭、龍尾及兩只龍爪相向內伸,龍體盤曲外張,呈騰飛之狀,栩栩如生,似在穿云行雨,造福蒼生。四龍相向,動感強烈,更妙的是與旗桿頂端的雙鳳構成龍鳳呈祥,用典型的傳統(tǒng)文化,囊括了人們的美好理想。
蟠龍的下方還鑄有一個小小的蓮花座,略顯外突,讓人想起寺院里佛像以蓮花為寶座。奇妙的設計構想,讓人嘆為觀止。
更令人稱奇的是鐵旗桿的鑄造工藝。當時沒有起重設備,重量如此巨大的旗桿是怎么立起來的?民間有分段鑄造、然后一截一截拼接上之說,但未經(jīng)科學證實。后經(jīng)專家考證,系使用“分節(jié)屯土澆鑄”之法,即分段造型堆土后垂直澆鑄的辦法。據(jù)傳該法為金火匠人徐福長的獨門絕技,雖然制作手藝未能全部得到傳承,但也展示了古代工藝的無窮魅力。
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滄桑,鐵旗桿似乎經(jīng)過雷擊后練就了金剛不壞之身,依然烏黑锃亮、歷久彌新,閃耀著迷幻的光澤,青石基座上斑駁陸離的雕塑也已風化迷離,湮沒于風雨之中,獨有這對鐵旗桿延續(xù)著前人的夢想,演繹著關公的“忠義”神話,任憑人們去想象、評說。
這對鐵旗桿猶如一幅濃墨重彩的歷史畫卷,記載著昔日周家口商業(yè)的繁榮和經(jīng)濟的鼎盛,見證了晉陜商幫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更像一部“忠義”的教科書,承載著諸多文化符號,展示的是忠義,規(guī)范的是道德,寄托的是精神,繼承的是文明。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