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解讀
◇張君民
(接上期)
第五十六章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譯文】
掌握道的人往往不善言辭,夸夸其談的人并不一定具備真才實學。抑制人們的貪欲,斷絕人們的妄念,掩去人們的鋒芒,排解人們的紛爭,互補人們的長處,同化人們的弱項,這就叫作大同。修養(yǎng)能達到這種境界,就不分親疏、不分利害、不分貴賤。能超越這種親疏、利害、貴賤的,才是天下最為尊貴的人。
【解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一直被奉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處世之道。“知者”之所以不言,正好呼應了《道德經》第一章中的“道可道,非常道”。能用言辭表達出來的道,不是永恒的道。真正的智者不會隨便高談闊論來顯示自己,他常常貴行不貴言,大智若愚、樸實無華。
老子認為,真正理想的統(tǒng)治者不會對老百姓一味地說教,而是先從自己做起,通過不斷地自我修煉,達到天人合一的道的至高境界。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呢?老子告訴我們,要“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塞其兌,閉其門”,就是說要堵塞嗜欲的孔竅,關閉嗜欲的門徑。嗜欲的孔竅和門徑,與佛家所說的“六根”相吻合。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它對應出六種感覺:色、聲、香、味、觸、法。眼根貪色,耳根貪聲,鼻根貪香,舌根貪味,身根貪細滑,意根貪淫樂。六根是滋生一切煩擾、造成一切罪業(yè)的根源。只有像佛家那樣達到“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語出玄奘譯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境界,六根清凈,才能排除一切干擾,超脫紛爭、不露鋒芒、韜光養(yǎng)晦、混同塵世,對萬事萬物如對“芻狗”一般,不分親疏、不關利害、無論貴賤,保持一顆赤子之心,成為一個超凡脫俗的圣人。這樣的人才可以做真正理想的統(tǒng)治者。
他秉德而行、無私無欲、清靜無為、垂范于人,無繁政擾民,無苛政逼民,無暴政虐民,只會春風化雨般恤民、愛民??鬃釉唬骸盀檎缘?,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币馑际钦f,治理國家的君主,以“德”來教化民眾、處理政務,就好像北極星一樣,安處在一定的位置,而其他人皆如眾星捧月般擁護其左右。
同樣,為人處世也是一樣。我們身邊有許多高人,總是深藏不露、不示鋒芒、低調自守、謙和守柔、寬容忍讓。你絕不能看輕他。他很可能是個潛居抱道、韜光養(yǎng)晦、明珠暗藏、審時度勢的人物,只要時機成熟,就會脫穎而出。所謂“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就是這個道理。歷史上,姜尚、張良、諸葛亮等人都是藏器于身、待時而動的典型代表。
我們身邊還有許多人,清心寡欲、安靜訥言、樂天知命、恬淡自然,凡事順其自然,得之不驚、失之不憂。他們雖然不曾取得多么大的成績,雖然沒有過多金錢和富貴,但也因其恬淡的心性,使得自己超然物外,少有世事的紛擾和羈絆,生活得悠然自得、幸福灑脫。這樣的人不也是高人嗎?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