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通石碑破解千年謎團
□記者 張猛 孫靖 通訊員 蘇韻棠
西華縣艾崗鄉(xiāng)潘崗村有7000多口人,是西華縣第二大村,現(xiàn)劃分為潘北、潘南兩個行政村。這個看似普通的村莊,卻因兩個人的出現(xiàn)而聲名鵲起、聞名古今。這兩人一個是漢末清官,一個是北宋名臣。
據(jù)記載,古時的潘崗村一帶土山較多。在西華、扶溝、鄢陵一帶,自東南向西北分別隆起18個高聳的山崗,都城崗、陵(龍)頭崗、苗里崗、潘崗、立崗、瓦崗等山崗綿延起伏、陡峭險峻,潘崗村位于十八崗的中間地帶。
潘崗村建村歷史可追溯到1800年前的漢末。悠久的建村歷史讓潘崗擁有許多神秘故事和傳說。潘崗村名字的由來是什么?誰是潘姓第一人?潘乾、潘美是潘崗人嗎?潘崗村蔚姓是潘姓后代嗎?潘乾的后人在哪里?潘崗村如今為何沒有潘姓人?諸多謎團撲朔迷離,一千多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潘崗村名字由來
1963年,南京博物院收藏了一塊石碑,揭開了潘崗村名字由來這一謎團。
碑文載:“蓋漢三百八十有七載,夫感激虖?fù)簦员磴懝?,著斯金石。畀誄曰:溧陽長潘君諱乾,字元卓,陳國長平人。蓋楚太傅潘祟之末緒也……”
這是東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溧陽縣丞趙勛等人為頌揚其縣令的政績,于學舍前立下的校官碑。這個縣令就是潘乾,陳國長平人。
當時陳國即今河南省淮陽區(qū),古長平即現(xiàn)在的西華縣。潘乾(公元110年~181年),字遠卓,是楚國太傅潘崇的后裔。潘乾童年時才思敏捷,飽讀詩書。靈帝光和年間,潘乾被任命為溧陽縣長(治所在今南京市江寧區(qū)湖熟鎮(zhèn))。他興辦學校,設(shè)立專門負責學校教育的校官,政績十分突出。
光和四年(181年)十月,潘乾逝世,靈柩被送回西華縣艾崗鄉(xiāng)潘崗村,安葬在村南2里處,俗稱“小寺”,亦名“沐祿崗”。這里原高出地面2米至3米,南北長420米,東西寬300米,面積為12.6萬平方米。清乾隆《西華縣志(區(qū)域)》載,潘乾墓和王都堂墓均在潘崗村南“小寺”處安葬。潘乾是潘崗潘姓人有據(jù)可查,他安葬的山崗叫潘崗也順理成章。
楊家血洗潘崗村引出蔚姓傳說
北宋名臣潘美也和潘崗村淵源不淺。潘美是宋朝開國功臣,楊業(yè)是宋朝名將,潘美和楊業(yè)多次征戰(zhàn)南北,屬于上下級關(guān)系。
雍熙三年(986年),宋朝三路大軍北伐。潘美任西路軍主將,楊業(yè)是副主將,王侁為監(jiān)軍使,劉文裕為護軍。楊業(yè)建議在陳家谷設(shè)伏,遭到王侁反對。在楊業(yè)的力爭下,潘美同意此建議。楊業(yè)負責率兵誘敵,潘美、王侁埋伏在谷口兩側(cè)。楊業(yè)率步兵與遼軍騎兵交戰(zhàn),楊家軍死傷多半,楊業(yè)也身負重傷。當楊業(yè)退到陳家谷時,潘美、王侁早已離開。楊業(yè)孤立無援,后碰碑而死。
楊業(yè)戰(zhàn)死沙場后,楊業(yè)的夫人折氏入朝鳴冤。宋太宗悲痛不已,將王侁和劉文裕罷職流放,潘美降職三級。
人們被楊家將忠君報國的精神所感動,在后來的北宋雜劇、南宋說書人說的書中,紛紛講述楊家將的故事。元代戲曲作家關(guān)漢卿還寫了《孟良盜骨》。明代《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一書把潘仁美描寫成了大奸大佞之臣。
潘美是潘仁美的原型,故事中的潘仁美是個大奸臣。在民間傳說中,潘仁美負罪逃回老家潘崗。楊六郎從開封追殺到此,見到潘姓人就殺。一天,一隊官兵來到一戶農(nóng)家,巧遇老婦正做飯。官兵問“你家姓啥”。當時鍋里飯快要溢出,老婦順口說了句“淤(與雙音字‘蔚’諧音)”。官兵不忍心濫殺無辜,就說“姓蔚的不殺”。老婦立即想辦法通知了全村人。一時間,村民都說姓“蔚”,從而保住了性命。從此,潘崗村沒有了潘姓,卻有了一個蔚姓。
這個傳說流傳了1000多年,民間對此深信不疑。
蔚氏祖碑揭示蔚姓由來
2003年,在潘崗村北出土的另一通石碑,揭開了潘美的身世之謎。石碑為清光緒元年(1875年)所制,也是潘北村蔚氏人的祖碑。
“……吾村潘岡(崗),向有漢傈水長潘君乾字元卓公之墓,岡之所以名潘。而宋潘公諱美之墓,實在河北潘家樓,塋廟宏麗,子孫富庶。吾邑舉人張桐岡先生,曾親過其境而證實焉。夫何與于斯岡?乃世遠年湮,牧豎訛傳,修縣志者未加詳察,竟誣元卓公之所厝為潘公諱美之墓。非因無表為志,何至使先賢之所藏,失其真跡如是歟……”
碑文所述“宋潘公諱美”即為北宋名將潘美,足以證明潘美不是潘崗人,而是河北省大名府潘家樓人。
另有一說潘美是河北省魏縣邊馬集鎮(zhèn)李莊村人。河南省南樂縣史志辦主任史國強曾幾次到李莊村進行深入調(diào)查,認為該村為潘美故里。
再有一說潘美為浙江省金華市人,其父祖皆為婺州人,今浙江省金華市人。金華、浦江、蘭溪等地多有潘美后裔。
關(guān)于蔚姓來歷,蔚氏祖碑記載:“……吾村蔚公,諱永寧,字長安,同鄉(xiāng)長者也。其始祖諱大德,兄弟三人實于元初自固始縣李溝村遷居于此。其二弟諱大望,自此遷居扶邑;其三弟諱大成,又自此遷居襄城……”
潘崗村蔚姓人并不是潘姓后人。
潘崗村沒有潘姓人
潘崗村現(xiàn)有40多個姓氏,這個以潘姓命名的村,卻沒有潘姓人。
按歷史記載推斷,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黃巾之亂后,中原地區(qū)發(fā)生天災(zāi)饑荒,有“建寧三年春正月,河內(nèi)人婦食夫,河南人夫食婦”的記載。
董卓掌權(quán)后,竟然“盡徙洛陽人數(shù)百萬口于長安,悉燒宮廟官府居家,二百里內(nèi)無復(fù)孑遺”。曹操征徐州時,“凡坑殺男女數(shù)十萬人,雞犬無余,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fù)行跡”。李傕等在關(guān)中,“時三輔民尚數(shù)十萬戶,傕等放兵劫掠,攻剽城邑,人民饑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
十六國時期,北方漢族大量南遷,史稱“衣冠南渡”。
據(jù)推測,當時潘崗村潘姓人一是被殺,二是外遷,三是除漢末名人潘乾有記載外,其他的潘姓人都消失在了戰(zhàn)亂之中。②18